當前,上海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體系最為完備的城市之一,聚集了股票、債券、貨幣、外匯、黃金、期貨、保險、票據、信托等各類市場,為金融資產特別是人民幣資產高效配置提供了良好平臺。
與此同時,上海的金融對外開放政策也不斷更新,一系列先行先試舉措不斷落地。包括QFLP/QDLP試點可投范圍和外匯管理新政拓展、本外幣一體化等跨境投資的政策進一步完善、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(CIPS)持續優化業務功能、上證所和中證指數的交易體系和估值品類不斷發展完善;同時,新增“互換通”、“ETF通”等互聯互通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措施,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加速。
具備對外開放和金融要素市場完備兩大天然優勢,全球資管中心建設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“十四五”規劃中的重中之重,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向更高能級的必由之路。
站在當前時點,回顧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歷史,總結經驗、吸取教訓,才能為全球資管中心建設邁向更高臺階、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不斷升級提供路徑。10月12日,在2023上海全球資產管理論壇上,業內人士齊聚一堂,共同回顧上海全球資管中心建設、資管行業發展歷程,熱議挑戰與機遇。
回顧成果:“兩個集聚”、“兩個活躍”
作為金融市場體系最為完備的我國城市之一,上海的資管行業從發展之初便與股票、債券、貨幣、外匯、保險、信托等金融種類深度融合,彼此促進。在各類金融要素高度齊全的條件下,上海全球資管中心成立至今便大步向前邁進,推動資管行業向著對外開放縱深發展。
“近年來,上海著力推進資管行業發展,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進展,主要體現為‘兩個集聚’和‘兩個活躍’?!鄙虾J懈笔虚L解冬總結道,包括資金和外資機構聚集,以及產品創新和行業交流活躍。
從數據來看,當前,上海資管總規模占全國近1/3,而其中的保險資管、權益類公募基金規模占到全國近1/2,私募基金規模超5.2萬億元,居全國首位;擁有持牌資管機構將近200多家,目前國內僅有的6家新設外商獨資公募基金都落戶在上海,5家合資銀行理財公司也都落戶在上海,在中基協備案的PFM管理人中,其中80%也都落戶在上海,還有將近89家和62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在參與QFLP和QDLP試點工作。
除此之外,4只公募基金REITs項目已經上市,盤活資金超50億元;在滬資管機構發行首批碳中和ETF、規模合計40億元;張江自主創新50ETF在促進金融和科創聯動方面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;納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城市,養老理財產品的存續余額在上海也超過百億元。
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副局長劉賓也介紹稱,截至今年9月底,上海共有公募基金管理人72家,目前管理規模是10.44萬億,全國占比分別是46%和38%,上海私募基金管理人目前有4000余家,管理規模是5.24萬億,全國占比分別是18%和34%。除此之外,上海的專業服務機構數量也位居全國的前列,包括基金銷售機構目前有76家,托管機構有12家,基金支付機構有7家。
“兩個活躍”、“兩個聚集”的顯著進展,離不開各家金融監管機構的托舉,護航資管行業生態鏈條健康運行。在劉賓看來,堅持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方向,持續強化證券基金資管業務的監管,能更好地服務證券基金資管機構在上海的經營和展業。從結果上來看,上海資管機構集聚態勢明顯,使得業務生態鏈條更加完善;行業內外優勢互補,對外開放的水平不斷提高;資管機構目前發展穩健,功能持續的發揮。
顯著的聚集效應是上海資管行業推動對外開放的“放大器”,公募基金加速發展,其中的外資機構表現突出。截至2023年8月底,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有157家管理人。公募基金產品已經超過了1萬只,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8萬億元,成為資產管理行業的領頭羊,達到了13.52萬億元,已經占到資管行業規模的47.67%。其中,有8家已獲得基本養老、社?;?、企業年金等管理人的資格;貝萊德、富達諾、冠麥、圣諾德(音)等九家機構已經獲批設立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。
資管行業的對外開放為外資機構提供發展的舞臺,各家機構在其中大顯身手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秘書長陳春艷在發言中稱,境內外資產管理機構積極參與我國資本市場,有利于豐富我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類型,有利于促進行業在資產管理的模式、投資理念、投資策略和合規風控方面創新和探索。
數據顯示,截止到去年年底,共有外資股權管理人321家,其中,有35家是外商外資資產管理公司、管理人,其中有29家落戶上海。最新發布的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名錄也顯示,到今年8月末全市場共有144家基金管理機構,其中境外的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占比約30%,達到48家,貝萊德、路博邁、施羅德等知名基金公司已經在華設立外資獨資控股基金。
熱議發展:服務實體、借助科技
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,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嚴峻,國際經濟循環格局深度調整,國內經濟仍面臨不少困難。在此背景下,上海如何繼續抓住機遇推動全球資管中心往縱深發展、資管行業如何繼續煥發活力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。
對于當前資管行業存在的問題,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,全球資管市場2022年之前走勢一路向上,但去年下跌了13%。一是因為經濟不好導致的金額下跌,另外新增資金來源乏力。全球資管市場面臨著重大轉折。中國資管市場去年整體處于停滯狀態,與各類大類資產表現不佳有密切關系?!芭c債市不好、股市有問題,以及人民幣匯率下跌密切相關的,我們可以在經濟基本面中找到原因?!崩顡P說。
當前資管行業面臨著重大的變革,業內人士認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從人民幣的角度提出,縱觀全球資管行業發展的歷程,大部分資管中心的形成和該國貨幣的國際化進程密切相關。人民幣當前在跨境使用國際支付、國際儲備方面的國際地位越來越突出,但人民幣貿易向下結余資金的投資渠道還不多,還有待繼續拓展。
解冬在發言中稱,上海將加快建設更多聯通國際的功能性平臺,在跨境投資、數據跨境流動等方面先行先試。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,既是上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的重要抓手,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。
具體舉措上,業內人士從服務實體經濟、借助科技力量、深化綠色金融等方面給出建議。
李揚稱,資管行業在中國是完善金融體系的有效路徑,但狹義的資管行業由于受制于整個法治框架的影響,所以它的發展肯定是不平凡的,道路是曲折的。如果我們放開眼界,打開各種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,大力地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,資產管理行業就有了新的天地。
解冬稱,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,支持更多境內外長期資本、耐心資本到上海、長三角投資科創企業;同時,堅持發展綠色金融,構建綠色基金、綠色信貸、綠色債券、綠色保險等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,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。
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局長王俊壽也給出方向。他提出,做好資管行業應該樹立三個理念:一是以人為本,重點是把握好“三性”——展業的適當性、核算的真實性、信披的完整性。二是長期主義,要實現從追求短期利潤向認同長期價值的轉變。三是守正創新,監管要舉起守正的旗子,鋪好道路、豎好籬笆,讓各類機構走好創新的路子。
來源:第一財經